古力重登世界冠军宝座的重磅新闻很快被冲淡,这几天在围棋界狂抢“头条”的是对某项全国业余升段赛的口诛笔伐——该比赛规定5段组按6%比例升为6段(50人以上参赛),6段组冠军授予7段(30人以上参赛)。“区区”一个业余升段赛为何引起轩然大波?段位评定当依照什么样的标准?围棋界人士各抒己见,热闹非凡。
6%意味着什么?
这项业余比赛的章程刚一推出,便遭到诸多业余棋手尤其是业余高段棋手的诘难。为什么?业6、业7的相对放开,必然使得业余段位含金量下降,你可以让两颗子甚至更多的棋手,与你段位相同,这合理吗?
目前中国业余大赛只有晚报杯、黄河杯、陈毅杯等寥寥几项有授予业余7段的资格,而且每项比赛名额只有一个,且不能顺延。新创的业余大赛集齐30名业6就可产生一名业7,按说这也不算太离谱,争议的焦点更多集中在业5按照6%的比例升为业6上。
6%其实是个很低的比例,被称为“围棋高考”的全国定段赛,每年本赛产生的职业棋手比例也明显高出这个数字。如果按照最低限的5段组50人参赛来计算,6%就是产生3个业余6段,似乎并不过分啊?
问题就在于这个“按照比例”。2005年颁布的“中国业余围棋段位制实施细则”规定,业余6段的产生必须符合“三个(含)以上省级单位参加,且其中业余5段棋手不少于30名,参赛棋手总人数不少于50名的赛事。在该类赛事中位列前六名的棋手(前六名已有6段称号的,名额可顺延)。”的条件。这样看来,新创的业余大赛符合规定。不过实际操作中,目前国内基本只有全国性的业余大赛才有授予业余6段的资格(也有几省联办的比赛可以授予业6,但显得“不硬气”),名额3个或者5、6个,按照名次顺延到前八,或者前十二,最多至前十六名。看起来比这项新创的业余大赛更加宽松,但这个“顺延”往往用不上,因为参加全国大赛的都是业余棋界精英,能够进入前十六名的基本都已经有了业6或者业7的身份,“指标浪费”是经常有的事情。业余5段棋手要想通过全国大赛获得业6资格,除了自身必须具备强劲实力外,还得依靠运气的眷顾。当然,一些飞速成长的冲段少年可以通过这些大赛取得业6甚至业7资格,他们也是新晋业6的主力军。
现在由全部5段组成的阵容决出几个业6名额,看似更加合理公平,但竞技水准的下滑是不争的事实。如果这些业5在全国业余大赛中都是50名甚至100名开外的水平,新产生的业6就有“矮子里面拔将军”之嫌了。这也难怪此前辛辛苦苦打上业6的高手们心中不满——和业6、业7一起打出来的业6,与全业5阵容打出来的业6能够同值吗?
说到底,此前的业6并非是比赛的“必然产品”,所以相当珍贵。新创的业余大赛让业6的产生成为必然,加上竞技高度不足,导致业6变“水”,遭到诟病自然在情理之中。
业余段位的进化
业余段位的实施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棋界,最高可以授予业余7段。因为日本业余棋手获得业余段位的途径较多,甚至可以“花钱买段位”,导致了同一段位的业余棋手水平相差悬殊的情形。
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业余棋手授予业余段位,当时规定在段位前必须冠以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的地方名称,所以也称为“地方段位”。后来随着全国性业余比赛增多,不再强调“地方”,但因为中国地广人多,也不可能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段位评定,出现同段位棋手水平有差异是很正常的情况。
起初中国业余段位的标准是很硬的。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,聂卫平九段到我的家乡参加国手战,与当地棋迷进行了多面打指导,20战15胜,所输5盘中两盘让九子,两盘让六子,一盘让五子,当时的《围棋》杂志对此评论为“看来该市棋迷的水平并不算低。”受五子获胜的是我的老师,他后来参加市里段级位赛,只定了1级,但在那时刚10岁出头的我看来,已经是高高在上了。
当时地级市最高只能定到业余3段,而且名额非常有限。业余5段必须在省级比赛中才能评定,那可是“珍稀动物”。
后来业余比赛大幅增加,段位也水涨船高,地级市可以定到业余5段了。不过宛若云中的业6起初只能在晚报杯这样的权威全国业余大赛中评定,业5与业6的差距也远比业4与业5的差距大,可以说业6就是国家级的业余高手了。
进入21世纪,全国业余大赛如雨后春笋,纷纷崛起,某天大家忽然意识到,业6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了。而随着专业围棋道场的出现,“冲段少年”成为棋界特有名词,这些孩子极大打乱了业余围棋的秩序,老牌业6已经难撄其锋,中国业余围棋的“上层建筑”面貌焕然一新。
业6人数猛增,不过水平并未明显下降,能够授予业6的比赛虽然越来越多,但竞争力都很高,应该说这是中国业余围棋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的体现。当然,鱼目混珠者也有,有些棋友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办来了业6证书,但几乎不在比赛中露面,证书是用来展示的,比如教棋时是一种资本。
不过业6以下的段位确实被掺杂了许多水分。时至今日,不要说业3、业4,就是业5也毫无光彩可言了。我亲见许多拿着业5证书的爱好者,在网上连3d胜率都难过半。有人说现在的业5之间实力差距达到让四颗子,确非虚言。尤其是现在各地的业余段级位赛基本都是孩子们的天下,一年举办好几次,业5名额还不少,真指望那么多的孩子进步那么快?我那几乎从不在围棋上下功夫的儿子,前不久也“混”上了5段,但我和他下棋,让他三个他都难得有胜绩。我问他:“这水平混个5段,你羞愧不羞愧啊?”小家伙一昂头:“不羞愧!5段里面好多人下不过我呢!”
宽还是严,这是个问题
扯了这么多,那业余段位放开究竟好还是不好呢?
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,称颂诸葛亮的功绩,也带有反思成分:
“能攻心则反侧自消,从古知兵非好战;
不审势即宽严皆误,后来治蜀要深思。”
对于中国围棋业余段位的评定,也需审时度势,避免陷入“宽严皆误”的尴尬。
放宽段位标准,让更多棋迷拥有高段位,这对于提升棋迷积极性自然有好处。严格段位标准,保证业余段位的含金量,会使得围棋事业更加严谨踏实。看似矛盾的两方面,其实都有积极的意义。
不妨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视角跳出来看问题。反对业6变“水”的主要是对围棋倾注了极大心血,并获得一定成就的“圈内人”;而后来发出赞同声音的人也不少,他们主要是基层爱好者,不靠围棋吃饭,更看重欢乐祥和的氛围。
两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吗?比如以业6的评定而论,原先在竞争力强大的比赛中获得业6的可以称为“A级业6”,纯业5阵容中或者其他分量不足的比赛中打出的业6称为“B级业6”,A、B并不表示高低之分,只是一种区分,就像职业棋手的九段和名誉九段,一定时候可以重叠。
从普及角度讲,业余段位的放开是迟早的事情,业6变“水”了,还有业7撑着,等到业7也“泛滥”了,就来个业8呗。只要不是无限放开,未必是多大不了的事情。有实力的棋手还是会站在段位的顶端,虽然暂时的不公平令人心中郁闷,但也未尝不是对自己一次新的挑战。
当然,这一步是不是迈得有点快,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何操作,应该更多征求多方面的意见,尤其是对现有的业6、业7有所交待。
从业3到业5,从业5到业6、业7,中国业余围棋不仅段位在提升,水平更是大踏步前进。不过将业余顶尖的棋手维持在一定的数量,保证他们的荣誉也是必须做到的事。因为,梦想与荣光于棋手而言,向来都是一件神圣的事情。
业余段位宽还是严,这是棋界的问题,其实也是个社会问题。坚持自己的标准还是适应社会的步伐?就像围棋该强调传统文化的一面,还是要跟紧时尚大潮?只要我们是真心为了围棋的发展,而非谋取个人利益,两难的问题或许会有两全的妙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