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围棋等级,很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“我是10级”、“我是3段”、“他是九段”,这是围棋传承至今的结果,但古人又是怎样评定围棋等级呢,一起来看看吧~!
古人的棋力等级评定,最早还要追溯到两汉时期,那时古人就有【以九等论人】的习惯,如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就将古人的圣人和愚人分为九等。在三国魏延康元年(公元220年),魏文帝效仿这种方法推行“九品官人法”,将各地有才能的人分为九品,这样的评定方法也开始被围棋界所采用,用九品来评定棋手的等级,在魏人邯郸淳的《艺经· 棋品》就有明确记载:
“夫围棋之品有九:一曰入神;二曰坐照;三曰具体;四曰通幽;五曰用智;六曰小巧;七曰斗力;八曰若愚;九曰守拙。九品之外,今不复云”。也就是把棋手按棋力分为入神、坐照、具体、通幽、用智、小巧、斗力、若愚、守拙九个等级,这也是围棋的九大境界!
“入神”是最高层次,指的是棋手心神完全沉浸在棋局之中,达到玄妙不可言喻的境界,能够洞察棋局瞬息万变而预先知晓其走势,精通棋理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,无需战斗就能让对方在棋局上屈服,无人能敌,这样的棋手品级为“上上”,对弈时可以让对方先手。
“坐照”则是次一等,指的是棋手不必过分劳神苦思,就能清晰洞察棋局的各种变化,达到至虚而善于应变的境界,接近“入神”的层次,品级为“上中”,对弈时可以要求顶级高手让半先(即三局中有两局先手)。
“具体”意味着棋手能够融合众人的优点,根据不同对手的特点来制定策略,在临局时能够根据形势灵活变通,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,虽然未能完全达到“入神”的境界,但也相差不远,品级为“上下”,对弈时可以要求顶级高手让先。
“通幽”层次的棋手,心灵空明透彻,能够深刻理解棋艺的奥妙,并在临局时根据棋形的变化灵活应变,品级为“中上”,对弈时需要顶级高手让二子。
“用智”则是指棋手在面对精妙棋招时,不能立即深刻理解,因此必须在战斗中依靠智慧和深入的计算来达到精妙的效果,品级为“中中”,对弈时需要顶级高手让三子。
“小巧”这一层次的棋手,虽然无法在大局上做出深远的布局,但在棋盘的纵横交错间,各有其巧妙的手段能够胜过他人。有时他们不追求长远的策略,而偏爱使用小巧的招法,这样的棋手品级为“中下”,对弈时需要顶级高手让四子。
“斗力”的棋手,其棋风如同野战,一有动作便立即交战,与对手硬碰硬,不依赖智慧而仅凭力量相搏,这样的品级为“下上”,对弈时需要顶级高手让五子。
“若愚”的棋手,他们的布局看起来似乎笨拙如同不懂棋艺,但实际上其势态稳固,难以被侵犯,这样的品级为“下中”,对弈时需要顶级高手让六子。
“守拙”的棋手,他们深知棋艺中有擅长巧变之人,便不与他们斗巧,而是坚守自己的拙朴之道,使得对方的巧变无处施展,这样的品级为“下下”,对弈时需要顶级高手让七子。
围棋九品制度的产生,在不同水平的棋手之间,就出现了互先、让先、让子的规则,这样的制度和规则先是在民间棋手中流行,后逐渐扩大到整个棋坛,成为了棋届公认的制度,对区别不同棋手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,对围棋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
在上世纪开始,人们在九品制度的基础上,开创了围棋职业棋手【九段制】再后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,又有了【业余段位】和【业余级位制】,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围棋级、段位制度。